56岁的邵国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他多了一重身份——“农民导师”。
“没想到我这个‘庄稼汉’也能站上大学讲台授课!”手捧江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聘书的邵国有很是自豪。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先后聘请了18名“农民导师”。这些“农民导师”有的是家庭农场主,有的是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有的是农业企业负责人。他们享受副教授级课酬待遇,在“农民导师”和农民这两种身份中来回转换。
近日,新法制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新型职业农民
“各位同学,今天这堂课想跟大家分享下我是如何为‘铜花岭’砥砺前行的。”年12月,在江西农业大学的课堂上,邵国有对着台下听课的同学们说道。
当天的邵国有身着一身黑色西装,不少同学知道讲台上的邵国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新型职业农民。
课堂上邵国有所说的“铜花岭”,指的是他经营的瑞昌市铜花岭家庭农场。该农场在九江瑞昌家喻户晓。
上世纪90年代初,邵国有前往深圳务工,打拼18年后,于年返乡创办瑞昌市铜花岭农场,如今农场占地余亩,大小鱼塘十余座,种植果蔬亩,水产养殖亩,养殖林下松针土鸡2万羽。
然而,最初,邵国有经历了不小的挫折。因为缺乏养殖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年养鸡羽,成活率仅30%;年养殖松针土鸡2万羽,受禽流感影响,到第二年出售时价格暴跌,损失惨重。
年,他入选江西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进入学校系统培训。在培训中,他对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开发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先进的发酵床养鸡与养鸭新技术、水库宜土菌调水养鱼新技术及果蔬种植技术,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者、现代新型职业农民,邵国有依靠科学致富、勤劳致富、共同致富,得到了上级部门及相关行业的认可,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中国优秀乡土人才、九江市科普带头人等。
年,邵国有被江西农业大学聘请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没想到我这个‘庄稼汉’竟有机会站上大学讲台!”邵国有说。
此后,他便在“农民导师”和农民这两种身份中来回转换,刚从地里出来便赶去上课,上完课又回到地里,一路上风尘仆仆。
对于教学,邵国有不敢马虎,跟土地较了大半辈子劲的他,为了讲好课,自学计算机等知识,在课堂上倾囊相授。
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
记者了解到,江西农业大学聘请了不少像邵国有这样的“农民导师”。
那么,什么样的农民可以成为江西农业大学的“农民导师”呢?
“受聘前已经是当地有名的乡村致富带头人。”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水发告诉记者,这些“农民导师”都是来自江西各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等。
“他们在创新创业和农业实践方面有满满的‘干货’”。张水发说。而这也是该校近年来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选聘工作由校内延伸到田间地头的有益尝试,先后聘请了18位年龄在30岁至55岁之间的“农民导师”。
九江市彭泽县太平关乡白沙村曾是个产业基础薄弱的水库移民村,时任村干部的张爱芳等人引进瓜蒌产业引导村民种植,因缺技术指导,第一批报名的20位农民中有大半退出了。
张爱芳并未气馁,自己带头种植了8亩瓜蒌,并不断改良品种和技术,丰收后亩均收益超过元。眼见有赚头,村民们纷纷跟着种植。张爱芳的合作社瓜蒌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2万多亩,如今正在研发瓜蒌饮料、面膜等深加工产品。
年,张爱芳被江西农大聘请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他说:“我既把自己创业的经历分享给学生,也把高校专家的技术知识带回田里。现在做农业光凭经验、用老一套是不够的,要讲科技。”
张水发介绍:“聘请的‘农民导师’们不定期开课,并享受副教授级课酬待遇,主要是对接受继续教育的农民和涉农专业学院的高校学子开展辅导教学。”
“放下裤腿能讲课,撸起袖子可下田”
有人问,学校聘请“农民导师”真的有必要吗?”
一些上过“农民导师”课程的学生给出了回答:“‘农民导师’的授课讲台不仅在高校教室,也在田间地头。他们手把手解惑传经,而这正是学生们需要的。”
“放下裤腿能讲课,撸起袖子可下田。”这是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刘勋对“农民导师”们的印象。
去年,刘勋考研成功后,经其老师刘三凤推荐联系到了邵国有。年底,他在邵国有的家庭农庄里观摩学习了一个星期。
“实习期间,我跟着邵老师深入了解了松针鸡的养殖,切身体会到了邵老师研究的发酵饲料以及中草药健康养殖肉鸡的妙处。”刘勋回忆说。
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小李听完“农民导师”的授课后开了一家农家乐。在经营初期,他遇到了难题,小鸡出现了啄毛现象。年3月16日,看到小李发来的小鸡啄毛的视频后,邵国有回复道:“缺乏维生素,应补充些维生素,散养时间尽可能长些。”小李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
“你养的鸡得了暴发性球虫病,务必今天用药。”一次,邵国有在与学生做交流时发现,对方养殖的小鸡感染了球虫病,便急忙嘱咐道,“尽快配药:1.黄某类球虫药(早上用药);2.硫某某霉素(中午用药);3.多种维生素(晚上用药)。”
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秋香姐,今年我园里的果子特别小,请你来帮忙把把脉。”乐平市猕猴桃种植户王艳平口中的“秋香姐”名叫魏秋香。她既是“农民导师”,也是乐平市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会长。
魏秋香带着王艳平到示范基地参观后,又走进她的果园实地指导施肥、打药等。年,王艳平的果园迎来了丰收,收益近百万元。
江西农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秦璐在受访时说,“农民导师”帮助高校学子和农学新人把视野从课本拓展到田间,积累的基层农业实践经验将为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和农业实践提供重要帮助,以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张水发在受访时表示,江西农业大学推动实施农民创新创业导师制度,是大学教育服务“三农”、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对涉农专业学生立志务农、贡献乡村有示范引领作用,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文/新法制报记者付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