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到了一个紧急关头。因为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集约化进程也在加快,但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弊端,很多包地户经营困难,甚至出现跑路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些后遗症,而单干和补贴又不可行,那怎么才能真正释放劳动力,使农业进程向前推进呢?
、
一、80年代的单干风潮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
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可以简单归类为地主经营----土地革命----集体经营----单干分田到户----合作社经营,下面可能又要轮回到一场土地革命了。
土地是革命的本钱,而农民是革命是基础,让农民吃饱饭一直是国家在解决的问题,农民生活提高了,安逸了,社会就会稳定。
年代,我国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民生产力,也逐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研也进一步提高了,种植产量也随之提高了。
以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为例,80年代不除去农业税小麦4毛一斤,亩产斤;玉米3毛5一斤,亩产斤,0.4元/斤X斤/亩+0.35元/斤X斤/亩=.5元/亩/年。
年小麦1.10元一斤,亩产斤,玉米0.90元/斤,亩产斤,1.10元/斤X斤/亩+0.90元/斤X斤/亩=元/亩/年。
从数字对比看,年的亩均毛收入元比年亩均毛收入.5元增加了3倍,显示出了农村单干后的亩产及单价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应该是可以看得见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图为农民在收小麦,同时利用了大型收割机械
可再从投入上比较,另一个数字就出来了。年小麦的肥料种子投入大约在元左右,玉米的肥料种子投入在60元左右,那么80年代的两季作物总投入大约是+60=元。
年小麦的肥料种子农药投入大约在元左右,玉米的肥料种子农药投入大约在元左右,总计为+=元。
年和年各自毛收入减去成本为:
年:.5-=.5元/年/亩;
年:-=元/年/亩。
这里没有减去80年代的农业税和各项摊派,没有增加年的各项农业补贴,从数字上看,年亩总纯收入元比年.5元增加了约3倍,与毛收入增加水平相当。
图为陕西猕猴桃包地户正在地里疏果,请人的费用太高,只好全家动员了
二、农业补贴政策向职业农民、农民合作社转变
当前我国的农业补贴比较多,首先是减免了农业税和各项摊派,然后是增加了直补款和各项专项补贴,名类比较多,这里不做详细描述。
但我们能看得出来,一些重头的补贴项目更加倾向于职业农民、包地大户和农民合作社,也就是说提倡大家向职业农民转变,促进土地流转的实施。
从农资用品、农机用品的销售转型可以看得出来,合作社的发展给土地流转增加了活力,单干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虽然农田还是家庭为主的,但土地分流也是非常快的。从现实角度看,让一部分职业农民或者合作社来种地是一个趋势了。但这并不表明这条路是平坦的。
山东沂蒙山区某合作社承包亩地种猕猴桃3年,经营困难,这样的承包户经营不善的比比皆是
三、土地流转的现实困难
在第一项我们谈年代和年代的种植亩产对比中,可以看到,比80年代亩均超过了3倍收入。但是我们不得不回看两个年代中的实际可用资金,80年代的块钱可是能买至少10袋白面,而现在的元也就是能买10袋白面。再与其它生活用品相比,80年代猪肉1.20元/斤,而现在的猪肉26元,这样一算,农民可利用现金就显得很少了。
从表面上看,土地流转是可行的,是能将我国农业拉向一个新高度的可行做法,但是,仍不能忽视如今包地大户群体赔钱、与土地拥有者的矛盾、以及包地户跑路的情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反应。
昨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租地亩种果树,3年花去万无进项,现在靠20亩果园翻身能吗?》,就谈到了一个朋友包地亩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好他对于包地非常有信心,知道农业是个可持续的项目,不能急躁。但同时引得一些在包地创业中失败的人介绍了自己的包地心得,大多认为现在土地流转有几个问题:
晋北某合作社,机械一院子,肥料等满仓库,但在作物选择上仍旧把握不准,随时会有亏损的可能
1、是农民不愿意失去土地,要么好的地不愿意往出租,要么坏的地租不出去,形成一种抢地的现象,好地即使今年租出去明年也不一定再往出租,形成一种怪圈。
2、流转土地后,时间短的不敢多投入,使土地更加贫瘠,时间长的投入资金太大,风险也跟着来了。
3、是一些职业农民和农民合作社缺乏相应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在选择作物时出现失误,一亏损就是好几年,调头都很困难,出现跑路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4、农民虽然可以打工赚更多的钱,但很明白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即使打不下多少粮,赚不到很多的钱,也愿意守住这块地,社会再变化都有口粮吃。况且有被骗的农民,就不想再包地出去了,伤了心了。
所以现在土地流转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农民与包地户的矛盾,农民与政策的矛盾,包地户与政策的矛盾等,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还会升级矛盾,放缓农业进程,这对国家是不利的。
年晋北某合作社机械收获玉米,人工使用量减少很多
四、是否要集约化经营,来释放劳动力呢?
集约化经营是从前苏联引用过来的,总体意思是指通过资本或者资源的集中使用、高效使用、节约使用,使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我理解的意思是: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得到更高的效益,并且付出更少的资源。
实际上我国现在搞的土地流转也正是在用集约化经营的方式来提高亩收益,合理地利用好土地,以保障我国国民的吃饭需求和粮食安全。
同时,我们可以将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进行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来改变整体的产业进程。
但是,我们发现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好多的不确定因素,首先是包地户因个人技术、管理、运营原因不能确保种植的收益稳定,有的出现亏损,这是非常可怕的;二是包地户有吃补贴、套取补贴的嫌疑,这在社会上有各种说法;三是经济作物的普遍兴起,忽视了大田作物,对于粮食安全有威胁;四是农民租出地以后,进城的可能性不能全部确定,农民生活质量不一定稳定提高。
所以,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集约化经营后,释放的劳动力该怎么办的问题。
某肥料生产企业缝包车间,农资价涨、农民大量使用肥料致土壤越来越贫瘠
五、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方式能救了中国农业吗?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或者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是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问题显现出来了。
一是亩产基本稳定,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再大的亩产突破;二是农民施肥越来越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种地效益相比就降低了;三是农资的大量应用,使土壤盐碱化、变酸、重金属超标等使土壤越来越不好了,改良土壤对于土地承包户来说也是比较难办。
在这样一个形势下,进行土地流转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了。
总体上有两派意见:一是继续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步解决农民老有所依的问题;二是深化土地集约经营的理念,变个体家庭单干为集体经营,转化消除矛盾,利用科学手段进行集体承包,提高种地养地技术,减少种植投入成本,同时实现种植收入补贴集体其它成员的方式。
这片山谷地种植葡萄、樱桃等作物,圈内是种植猕猴桃,形不成产业链的种植模式很难提振经济
归结起来,将来的土地经营一定是解放个体,但怎么真正形成集约化经营还在讨论中,但愿在不损失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能找到一条利于农业现代化的路子来,这是大家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