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更需要慢牛行情5049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更需要慢牛行情


在蛰伏了七年之后,中国股市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广场上的大妈们开始“弃舞从股”;90后青年早已不思工作,争相开户;寂静了多年的证券营业厅又开始了新的喧嚣……在此之时,大家还能清晰记得,一年多之前,上证综指还在2000多点苦苦挣扎,而如今却已站在了4000点之上。A股如此涨势,让人猛然觉得恍如隔世。


中国论文


对此,美国《侨报》发表了社论表示,“疯牛”行情不会长久,只有“理性慢牛”才能让企业与股民双赢,才有利于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当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之际,中国股市也应从疯狂中走出,步入理性的新常态。而CNN更是直白地告诫本国投资者:炒股别学中国散户投资者,总是买在最高点。


很快在一轮疯狂牛市行情过后,股市出现了剧烈震荡。5月5日,沪深股市暴跌,上证指数盘中一度重挫近200点,收盘下跌181点,跌幅超过了4%,成为今年单日跌幅最大的一天。这无疑给大家上了一堂风险警示课。至少各方都觉得,A股之前一个劲地疯狂上涨行情将告段落。


应该说,本轮行情蕴藏着我国政府做多的意志,一方面自去年11月起央行又降息来又降准,给了市场一个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于是做多热情油然而起。另一方面,对新一轮改革的成功充满期盼,是促使股市走牛的主要原因。沪港通的推出,自贸区的建立,“互联+”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带一路”给中国经济腾飞装上了翅膀,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的放松……这些都给投资者透射出改革红利将要释放,牛市行情已经到来的信号!


政府部门暗促股市走牛的意图有三:其一,股市长期走牛,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不久将来,随着审核制向注册制的转化,会有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其二,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各项数据就开始严峻起来,如果点亮资本市场的激情,那至少中国经济还有比较靓丽的亮点。其三,股市走牛,有了赚钱效应,可以促进国内消费启动,这样可以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本轮牛市行情具有的三大特色


股市自开设迄今已二十五年了,A股市场经历了三次轮回,一般资深投资者都经历了二次。若以上证指数为标志,就是;;。前二次经历给大家的印象不够深刻,但是股市第三次轮回却还记忆犹新。那就是2007年下半年,在政府调高印花税、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下,股市泡沫破裂。那么本轮牛市行情与以往有啥不同呢?


①全民加杠杆,使得股市风险被放大。本来监管层希望通过给股市的加杠杆,来适度活跃资本市场,使其走出慢牛行情,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后面IPO扩容和注册制的推进。但市场并不买监管层的账,既使证监会出面规范两融问题,并且扩大融券标的,也无法阻止各路资金通过其他渠道高杠杆流入股市的进程。笔者认为,A股市场适度的杠杆有利于活跃交易,但是全民的杠杆,则将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灾难。


其一,在两融业务中,融资比例占九成,这说明券商和大户都极度看好证券市场。但这样的跛脚状态并不利于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这种跛脚现象得到修正是早晚的事情。当A股市场疯涨时,大家都选择融资来炒股,而一旦股市出现调整,那机构投资者就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融券、期权等做空工具来对冲。


这必然会导致A股市场上涨之时加速,下跌时候也加快,杠杆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造成投资者“亏也心慌、赚也心忧”。别看现在大户们炒股都赚得盆满钵满,但只要十次当中有一次遭遇黑天鹅,可能将会永远与市场说再见。


再者,中小散户玩杠杆,暴富与暴表只在片刻之间。近日,证券业协会召开了融资融券业务通报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强调,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场外股票配资、伞形信托等。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监管部门就曾要求券商严格执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禁止证券公司通过代销伞形信托、p2p平台、自主开发相关融资服务系统等形式,为客户与他人、客户与客户之间的融资融券活动提供任何便利和服务。


现在很多散户投资者都通过伞形信托方式,高杠杆炒股,希望一夜暴富。所谓伞形信托,即在一个主信托账号下,通过分组交易系统设置若干个独立的子信托,每个子信托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小型结构化产品,单独投资操作和清算。信托公司通过其信息技术和风控平台,对每个子信托进行管理和监控。


相比“两融”业务中1∶1的杠杆,伞形信托炒股的杠杆更高,一般为2∶1或3∶1。这就意味着,通过伞形信托,客户可以控制最多3倍的较为便宜的银行资金用于A股市场投资。可以肯定,民间股票配资平台的低门槛和高杠杆,更受百姓欢迎。随着券商的融资融券业务被监管,反而助推了监管体系之外的互联股票配资规模增长,这无疑将会给股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据业内人士透露,年青股民从民间配资的热情更高涨,配资利息也正逐步水涨船高。


而相对于证券公司,民间的股票配资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只要拿出1万元甚至几千元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10万元的资金就能配50万元,这在股市疯牛的情况下恐怕风险不大,但是股市只要稍有波动,便会输得倾家荡产。


就在前几周,在高杠杆的作用下,中国南车和北车双双连续涨停,短期市值翻番。随后出现巨幅震荡,再来两个跌停。如果是高位追进的中小投资者马上就会面临爆仓的风险。


②绩差股、题材股成为本轮行情最大获益者。4月底,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大戏落下帷幕。引起各方关注的是,中国铝业162亿元的亏损额,不仅成为了2014年的A股“亏损王”,也刷新了上市公司年度亏损纪录。在此之前,A股市场年度亏损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也是屈指可数,2011年的中国远洋交出了年亏104亿元成绩单时,马上引发市场一片哗然。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以中国铝业为首的国有巨亏上市公司,虽然业绩表现不佳,但股价表现却十分“任性”。继2014年度上涨逾八成后,今年前4个月,中国铝业持续上涨了52%,2014年以来累计涨幅已接近了180%。 而与中国铝业业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工商银行,虽然在2014年大赚275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勇夺“赚钱王”的桂冠,但工商银行在2014年的股价表现涨幅达到47%之后,今年以来的涨幅仅11.09%,2014年以来累计上涨不到63%。与中国铝业相比股价涨幅逊色不少。实际上工商银行股价表现被“亏损王”中国铝业超越的案例不胜枚举。


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为代表的A股前十大最赚钱公司中,2014年以来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股价翻倍,涨幅最大的浦发银行上涨105.67%,涨幅最低的工商银行仅62.58%,平均涨幅约86%。而在包括中国铝业、攀钢钒钛等亏损额度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中,2014年以来有6家公司股价翻倍,平均涨幅也达到了113%。


于是,大家都发现,本轮牛市的最大特色就是,亏得越惨的上市公司涨得却越多,真正蹲守“绩优股”的投资者不是跑不赢A股指数,就是要面临手中拿的股票涨幅有限尴尬。显然,真正崇尚价值投资的人,只能陷入“赚指数不赚钱”的困惑之中。那么A股市场为啥会发生亏得越惨涨得越多的奇特现象呢?


首先,在A股市场中,亏损最惨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国企或央企,它们之所以在本轮牛市中表现非凡,并不是其过去业绩有多靓丽,而是整个市场在赌他们的未来。本轮疯牛行情之所以能够启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国企改革”抱有良好预期。


整个市场都相信,像中国铝业为首的上市公司虽然短期巨亏,但是完全可以通过重组或混改等改制方式,扭亏为盈。事实上,中国铝业在今年一季度的季报的确显示了其已初步扭亏。


再者,正所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业绩最差的上市公司,在经历了多年的股价打压,有的股价早已估值较低,有的已经跌到了市净率附近,在本轮行情启动之前,早已跌无可跌,只要未来基本面稍有风吹草动,这样的个股的股价就会有很大的弹性。即使是面临亏损退市的上市公司,也会因为其可以会被借壳重组的预期而得到市场投机者所追棒。


最后,每一个股票背后都有主力庄家,面对着自己手中的股票长期低迷,庄家自救的心情是很焦急的,当牛市行情发动起来,主力庄家一边会发出种种利多传闻,一边会借用资金优势拉抬股指,以便逢高减持兑现。试想,如果绩差股价长期徘徊在低位,庄家要想脱身都不易!所以每一轮牛市的来临,总会面临绩差股庄家凶猛拉高出货,而散户高位被套的结局。


在一个疯狂的股市中,往往是价值投资者吃亏,而胆大炒作者得到实惠。不过,在经历了一轮大涨之后,目前A股市场上的“便宜货”也没有多少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现实和预期之间产生差距时,投资风险也就随之增大了。业绩越是亏损,股价表现越是优良,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本轮牛市缺乏长期上涨的基础。


③年青投资者空前高涨,以至于上交所系统瘫痪。4月20日,当上交所的实际成交量超过万亿后,就不再显示金额了,成交系统出现“爆表”,尽管上交所实际成交达到了1.14亿元,但成交金额数字却定格1万亿这个数据上。由于投资者的过于热情,居然把股市交易系统给“玩坏了”,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相对于之前,沪深股市上的投资者结构有着很大不同。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的新增股票账户795万多户,其中80后、90后占了近七成。在当前互联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更加通畅,传递速度更快,使得年青投资者利用信息优势和强悍的金融杠杆运用,让股市做多热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过,笔者认为,炒股虽然是一种赚钱的手段和方法,但它与创业存在着本质区别。股市风起云涌,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它不仅要有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还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更重要的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来说,刚入股市,多数人对股市不甚了解,遇到大牛市一开始会赚些钱。可一旦股市行情结束,很多年青投资者将面临残酷的考验。


股市长期慢牛对中国经济更有利


应该说,决策层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力促股市走牛这意图没有错,但是却把股市疯牛行情撩拨到失去控制的局面,这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慢牛行情的确既能解决上市企业融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内需。但是凡事要有度,疯牛行情不仅难以持久,还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麻烦。


首先,尽管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央行不断地降准降息,试图向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流动性。但是大量的游资都跑到股市中去了,于是造就了股市的疯牛行情。而实体经济迄今还是没能走出困境。4月CPI涨幅1.5%不及预期,连续三个月处于“1时代”,PPI同比下降4.6%,连续38个月负增长。显然,央行的货币宽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很多年青人已经把炒股当创业,而企业家们都把股市当作赚快钱的场所,这就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受到挑战。试想股市本身不产生任何财富,纯粹是在搞击鼓传花的游戏。很难想像,会发生实体经济形势堪忧,而唯独股市泡沫能够长期存在下去的可能。


再者,疯牛行情不利于化解地方债风险。近期,本应打响今年1万亿地方债发行的第一炮,然而江苏省的“头炮”未能如期打响,发债进度受到延迟。而江苏发债延迟也并非个例,今年多省市发行地方债也受到全面延迟。


如今很多学者将地方政府发债叫做中国版的QE,因为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来渡过难关。将短期的、高息的、有违约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替换成低息、长期、有中央政府隐性担保的地方债券,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变相版的扭曲操作。但是由于股市行情过于火爆,再加上地方政府开出的利率缺乏吸引力,才使得地方政府在债券市场上发债受阻。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其三,慢牛行情可以促进消费,而疯牛行情反而会遏制消费。从表面上看,决策层希望通过股市的繁荣,促进国内的消费增长。不过笔者担心其效果将会远没有想像的那么好。如果股市疯狂上涨,投资者都为了扩大赢利面,急着借钱炒股,肯定不会把账面浮盈兑现去购物消费。 而一旦股市出现深度调速或大跌,券商为了避免损失,马上会上调融资门槛,届时广大投资者的资金全部深套其中,除了埋怨这轮人造疯牛之外,哪还有钱来完成扩大消费的宿愿呢?所以冀望股指上扬来掩盖经济低迷现状,根本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实质性问题。


最后,管理层希望股市走出牛市行情,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又可以在年底前推进注册制改革。但是疯牛行情可能将这个愿望化为泡影。2005年,中国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后,当时股市也曾迎来一波牛市行情,在股民们疯狂的追捧下,沪指在2007年10月达到疯狂的顶峰――站上6000点。但躁动的狂热注定很难持久,随后跳水式“崩盘”。


如果历史再次重演,那么资本市场不要说注册制改革进程会受到影响,恐怕连最起码的融资功能都会逐步消失。所以只有引导股市走出慢牛行情,才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改革推进。


我国政府希望发动一波牛市行情的初衷是好的,意图让股民与企业达到双赢,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怎奈,这波行情由于市场的过度亢奋、杠杆泛滥成灾已经走了样,而目前的这种疯牛行情注定不可持续,当我们重新审视股市行情的疯狂,就会担心上轮行情的历史又将重演。


年青的投资者们该何去何从呢?


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很多投资者对未来股市充满乐观预期,甚至有人提出,本轮行情将创出历史新高,现在卖房炒股正当时。而另一方面,证监会近期不断提供年青投资者们要注意风险,要对股市有一份敬畏之心。同时,股市在暴涨之后也出现了一轮调整行情。那么接下去,投资者该如何理性投资呢?


首先,尽可能的使用自己的资金去操作,少做融资操作,更不要卖房去炒股。这样即使被套,只要手里拿着筹码,总会有解放的那一天。而融资操作就不同了,一旦股市出现暴跌,就会被要求追加保证金,否则就有被直接强行平仓的风险。所以,对于年青的投资者来说,拿自己的资金炒股,可把风险控制到最低。


再者,控制好仓位,切忌满仓操作。虽然满仓操作在牛市里可以给自己的收益带来最大化,但在市场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在追求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要风险的防范工作。


其三,回避高风险的绩差股、题材股,尽可能选择一些市盈率偏低的蓝筹股。前几天,题材牛股大智慧被证监会以信披不实为由被调查,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虽然市场对题材股的炒作更能让投资者体验到财富效应,但对于现在股价严重高估且缺乏效益支撑的个股,投资者还是谨慎为妙。尽可能将自己的仓位调整到蓝筹股中来。这样便可以做到进退自如。


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的确需要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但这种支持理应呈现为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逐步改善所带来的慢牛行情,所以我们更希望是一个健康牛市。而如果股市行情因疯牛行情而过早夭折,那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灾难和不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