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年立秋的时间是8月7日,阴历七月初十,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施立学老师对“立秋”节气进行了解读。
“立”是开始,“秋”字由禾与火组成,以“禾”为本,以“火”为辅。禾者,庄稼也。火者,干燥也。庄稼从绿到黄,由花而果,逐渐成熟、干燥的自然过程,就是秋,立秋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
因此,《历书》中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节令物候
“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唐杜甫《立秋》诗云:“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初候凉风至。风,“天之偏气,怒者为风。”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后,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
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清晨室外植物上可见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秋露水禀承夜晚的肃杀之气,宜用来煎润肺的药,调和治疥、癣、虫癞的各种散剂。
诗人很早就着迷于玲珑透莹的露了,温庭筠有诗句“露珠犹缀野花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凄美的白露,《诗经》时代就让诗人们咏叹不已。据说,在古罗马时代,颇为流行的处方开头都写道:“喝下一罐新鲜的露水”。
三候寒蝉鸣。对于季节的感受,花草虫鸟,这些大自然中的栖生物比人还敏锐。寒蝉感应节气而鸣,它一叫,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立秋时节到了。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叫声急疾,诗人的感受则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民间习俗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在古代,立秋也称七月节。《礼祀·月令》记载,周天子在立秋日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白帝、蓐收的仪式。
《临安岁时记》记载,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树叶,以应时序。有以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
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这一天要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检验整个夏天的肥瘦。民国以来的广大农村,有在立秋这天的白昼或夜晚预卜此后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与立秋有关、至今仍脍炙人口的美文佳句,从古人留下的“一叶知秋”始。
《淮南子·说山训》有:“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广群芳谱·木谱六·桐》中则云:“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唐代诗人杜牧有“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的诗句。白居易诗:“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秋天何时来?古有“一叶知秋”的观察,这敏锐的一叶来自梧桐。北宋文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有《梧桐》诗“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以诗情画意传达出梧桐对秋气的敏觉。
立秋日,很多人家会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字样贴于墙壁上,以预防疾病;妇女们用红布剪成葫芦形,缝在儿童的衣服的背后,用以驱除病灾。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前秋冷得早,后秋穿棉袄”。“有钱难买秋后热”。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和方法,立秋分公秋和母秋。俗话说:“公秋爽,母秋凶”,意思非常明确,如果是公秋天气比较凉爽,而要是母秋,则天气仍然炎热,是秋老虎发挥余威。
通常公秋和母秋区分,有三种方法。
一是按照入秋月份区分,公秋,指在农历六月份入秋,母秋,是指在农历七月份入秋。
二是按照入秋日期区分,通常依据农历立秋的单双日,公秋,指农历的单数日子,母秋,指农历的双数日子。
三是按照入秋白天和黑夜区分:公秋,指白天入秋,母秋,指黑天入秋。
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是年8月7日20:28:57,是在中午12点之后。所以,今年属于晚立秋。今年立秋,时间是农历七月初十。也属于晚立秋。这么看来,今年秋老虎的势头会很猛,对于庄稼生长非常有利。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农事农谚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忙打靛。
靛,即蓼蓝,是自然界中含靛蓝较多的一种植物。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称“靛蓝”,亦称“靛青”、“蓝靛”。
蓼蓝是成语“青出于蓝”的典故由来,东周荀子的著作《劝学篇》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古代中国人称呼今日的蓝色为青色,可见“蓝”在当时并不是颜色的名称,而是蓼蓝这种植物。过去东北乡间村落挖有靛池,立秋打靛,投入靛池,使其发酵,以为染料。人们将织出的白布放进靛蓝中浸泡,就可染出浅蓝、藏蓝等颜色的布料。
打靛,就是从事收割蓼蓝、木蓝,加以浸泡,最后提取出靛蓝染料的整个生产活动,故有“立秋忙打靛”之说。如今国产植物染料已不是单一的靛蓝,还有红色染料——茜草、红花、苏枋;黄色染料——槐花、姜黄、栀子、黄檗;紫色染料——紫草、紫苏;棕褐染料——薯莨;黑色染料——五倍子、苏木。
在长春南关区新立湖镇后印子屯犹存当年老靛池遗址。
立秋日对农事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农家可以免除因“落落秋”带来的劳作。“立秋三日晴,高粱穗变红。”“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何为“收”?何为“丢”?东北民间给出超乎想象的解释,即五谷不熟或欠收,果实紧缩于穗或荚,收而不鼓,谓之收;五谷饱满,稍微一碰就可能溢穗或荚,此谓丢。“立秋西北风,秋后旱得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立秋是一个农业收获的标志:“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对没进入收获期的作物,立秋后的农事也需注意,譬如:“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秋前北风秋后雨,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立秋的天气状况在古时用来预测当年的收成规模。此时气温仍然很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迫切,充沛的降水将会带来丰收。
饮食养生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立秋流行“贴秋膘”
“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民间流行“贴秋膘”(或称抢秋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在北方最大的习俗是“咬秋”和“贴秋膘(抢秋膘)”。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人人都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城市人家,立秋这天,要在早上包饺子,晚上焖肘子或者炖排骨。农家在这一天则杀鸡宰鹅。
吉林有一道老少咸宜的名菜,叫一锅出。源于立秋“抢秋膘”。今天,人们都怕胖,过去,担心瘦。趁立秋,把园子里能采到的菜如土豆、豆角、南瓜、胡萝卜、圆葱等与排骨,包括玉米炖一起,锅上又贴一圈大饼子,外加烀茄子,色彩鲜艳、五味杂陈、营养丰富,是跨入秋天大门一顿丰收的菜。渐渐人们就把抢秋膘这道菜挪到平时的日子里去吃,有主食,又有副食,这叫一锅出。吃着一锅出,吃出了东北文化,粗犷豪放,包容大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三级教授、返聘专家裴智梅说,秋季的主气为燥气,在这种气候下,人们会出现嗓子干、体内上火等表现,也就是常说的秋燥症状。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喜润恶燥”,因此秋季进补宜以滋阴养肺为主,“人们在秋季可以吃滋阴润肺的食物,例如百合、红枣、银耳、山药等。”裴智梅教授说,这四样食物无论是煮水还是煮粥,都非常适宜。“白色”食物具有天然的润肺功能,如白梨、白萝卜等。另外,酸味食物也具有润肺滋阴的作用,例如柠檬、橘子、猕猴桃等水果。一些蔬菜也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如丝瓜、莲藕、冬瓜、黄瓜等,“尽量少吃辛辣、油炸、干燥的食物。”
秋季起居养生,宜“早睡早起,与鸡俱兴”。晚上早睡可以调护人体阳气,早上早起则可以令人体肺气舒展。
秋季天气渐凉,十分适合锻炼。裴智梅教授表示,秋季锻炼应遵守“秋季养收”的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运动项目,如选择散步、长跑、爬山、骑行等运动。运动时以微微发汗为主,切不可运动过量、大汗淋漓,这样也保证了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秋高气爽适合登高,登山能锻炼人体肺活力和血液循环能力,还有助于降低血糖。
来源丨东亚经贸新闻记者王璐张莉莉手绘作者孟美青设计刘春娇
编辑丨露娜
审核丨韩大川姜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