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麦金黄,杏初尝,镰到丰收满野忙。
9月,丰收季,六盘水大地上抢眼的金色注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勤劳的六盘水人民,用一场场丰收,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威;用一张张笑脸,印证与时俱进的精气神;用一次次改革创新,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添砖加瓦。8月27日,六盘水市水城区野钟乡野钟村的刺梨迎来了今年的第二次采收。“首次采收是8月1日,收了30多吨。今天这一批计划采收多吨,等到下周采完了第三批,今年的刺梨采摘季也差不多结束了。”野钟村村支书唐发开说。刺梨采摘年8月,在唐发开的带领下,野钟村12名群众代表来到了黔南州龙里县考察学习刺梨种植技术。
“在这之前,我就认真思考过开展刺梨种植。”说起选择的缘由,唐发开打开了话匣子。
年,唐发开到贵阳出差。晚上出门闲逛的时侯,偶遇了在贵阳街头卖刺梨制品的小贩。
“他把刺梨表面的刺剔除了,然后切成片,蘸上一些调味料,就能卖到18块钱一斤。当时我就惊讶,小小的刺梨居然能够卖到这么高的价格。而且,我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也经常说,一颗刺梨的营养价值,能抵上一个鸡蛋。所以,思来想去,我决定带着村里人种刺梨。”刺梨收购从龙里县考察回来后,唐发开将在龙里县看到的、听到的,详细告诉了村里人。原本以为大家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没想到不少人当场表示愿意跟着种。
年元旦刚过,由农户自行出资购买的刺梨苗从龙里运到了野钟,在这里安了家。
“一开始种的是贵龙5号,种了亩左右。现在的品种就比较丰富了,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亩。去年采收了吨,今年估计可采收吨左右。”
几十公里外的水城区营盘乡罗多村,一朵朵“小伞”惹人怜爱。
罗多村,北邻乌蒙大地缝主核心区,境内有乌蒙大地缝、乌蒙原始森林、珙桐园、乌蒙石林、牛棚梁子、万亩杜鹃花海等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良好,是当之无愧的“大氧吧”。
“这朵朵‘小伞’名为乌蒙松菇,种植面积亩,是在今年5月8日开始种植的。7月8日,其中亩开始大面积采收,现每天产量在0至斤,最多时能达到斤左右。零售的量在斤上下,其余的由水城区的一间公司负责收购。项目主要是由我们合作社负责运作。”罗多村村主任詹明文一边在林间穿行一边介绍情况。采收乌蒙松菇食用菌种下去了,配套的采摘步道、喷灌系统也陆续建成,这片曾经的荒地随着小蘑菇的生长,逐渐热闹了起来。
“每天都有附近的人来购买,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多人。因为现在处于集中出菇的阶段,每天的用工量也不少,一般都在60人左右。”
规模化种植的刺梨、生态化培育的食用菌,只是六盘水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十三五”以来,六盘水市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坚持以规模抢市场、以市场定规模,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山地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80万亩,新增万亩以上产业基地8个、千亩以上产业基地个,其中,刺梨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能力全国第一,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六盘水市注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1个、绿色农产品认证27个、有机农产品认证44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特别是以“凉都三宝”——春茶、刺梨、猕猴桃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名气越来越响、市场越来越大,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互认名单,水城食用菌进入国家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猕猴桃鲜果及果酒、刺梨原汁出口国外市场,打造了人民小酒、盘县火腿、“弥你红”红心猕猴桃、“水城春”早春茶等区域公共品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瑶编辑顾冰洁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