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70126/5212240.html小小说
作者简介:柴军,现供职于博山区委宣传部,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博山地区作家协会理事,在国家及省市区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数篇。
醉人的春夜
柴军
下班。出厂区。
路旁的绿化带方圆规整,拇指粗的树本抽出的枝条疏疏朗朗,被懒得知名的密密麻麻的花骨朵挤到末梢。风一刮,枝条在努力向上舒展中呻吟。
“春困秋乏夏打盹”。拖着疲惫的身躯,哪儿也不想去。但,饭还是要吃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吗!
进了一家餐馆,在山城的僻静胡同里。点了一盘爆炒肉片,两瓶啤酒。到靠墙的铺着方格花纹布的单桌坐了,离柜台不远。
正是饭点,人渐渐多了起来。要菜的,点饭的,还有外卖的,嘈嘈杂杂,拥拥搡搡。
不愧为鲁菜名城,爆炒肉片色味俱到,沁人心脾。享受着佳肴,心情顿觉舒畅了些。
“俺要盘大米。”食客们各就各位后,柜台处传来粗浑的声腔。瞟去,是个小老头,身材不足一米五,有点邋遢。
“啥——啥、啥?”柜台里老板朝柜台下俯视,不耐烦地问,结结巴巴的。
他没听明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也以为听错了。
“大米!”小老头重复道。声音弱弱的,像是做错了事的小学生。
“稀——罕!你——跟她说,我要、要做饭。”老板乜斜着眼,指指柜台外的女服务员后进了厨房。
“俺说,俺要盘大米!”小老头朝向女服务员,声音大了些。
服务员和食客们仍旧一头雾水。
“不是大米,是米饭!”是个尖细的声音,从餐厅的东北角落里传来。
食客们齐刷刷地转过头去,一个七十岁开外的老妇,矮矮地坐着,头发黑白参半,衣服褴褛,驼背。老妇说完,尴尬地笑笑。
“连个菜名,都说不清!没见世面。”老妇随后又自言自语道。
“是蛋炒饭吧?还是盖浇饭?”女服务员抿嘴一笑,和颜悦色地问。
“对、对、对,蛋炒饭、蛋炒饭!”小老头忙不迭地回应着,声音极小。一只满是裂口的槐树皮般的老手,不住地挠着后脑勺。
“大米!?哈哈哈……”邻桌肥牛样的壮汉嘲讽出声。
“大米!?”一时,餐馆里被饥笑声充斥着。
我迅即捂住了双耳。
“嘿嘿,嘿嘿。”小老头不以为然,一簸一颠地挪到老妇旁坐了。
角落里,匹配他们的是:一张脏兮兮的破桌,两个旧马扎。
笑声过后,菜肴、面食堵住了餐馆里的嘴巴。
不一会儿,女服务员把蛋炒饭端向老人。
“闺女,有酸咸菜没?”老妇讪笑着问。
“姨,肯定有。咱山城的特色菜嘛!”
“花钱吗?大妹子。”小老头追问,声音还是弱弱的。
“叔,放心,不要钱。”女服务员仍是和颜悦色。
“那给俺一小盘就行。”
这时我才注意到,小老头手里还紧攥着俩馒头。
“生日快乐!”小老头把蛋炒饭推到老妇面前,“嘿嘿”地笑着说。声音明显大了些。
“都多大岁数了,还嘴贱!”老妇把饭又推到桌子中央,用筷子隔空点了一下小老头说,“咱都吃。”
“你吃,你牙口不好。”再推过去,小老头咬一口自带馒头,就着咸菜,津津有味地嚼起来。
“前日的冷馍馍,没有哪个抢你的。”老妇嗔怪着,“先吃热的。”接着,颤巍巍地夺下馒头,舀一勺蛋炒饭,哆嗦着朝着已经紧闭起来的小老头的嘴里塞。
“咱都……看看看,别撒了!”小老头赶紧拾起桌面上掉落的几个米粒,抿入张大的嘴巴里,香香地咂着,然后递上一句,“咱都吃。”
老妇被小老头夸张地表情逗乐了,脸上皱纹拧成了花,宛如厂门口树上的花那般稠密。
又一次,吃客们把目光齐刷刷地聚了过去。
又一次,俩老人成了餐厅的主角。
“结账吧。”三下五除二,我麻利地吃完,跟女服务员说。
“菜二十,酒八块,一共二十八。”
“老人的,也一起结了。”再小声地补充道。
“你们,认识?”服务员疑惑不解。
“不。”我皱了皱眉头。
“您别误会,我意思是说,等会老人肯定会问的。”服务员连忙解释。
“就说是一个路人的学费,和对老人的祝福。”
“那,那?我先替老人谢谢您。”女服务员居然向我鞠了一躬,又冲着厨房大声说,“老板,给老人添个爆炒肉片,记我账上。”
顿时,餐厅里的目光再一次齐刷刷地聚焦到老人这边,接着是一片掌声。
随后,一盘羊肉水饺端到了老人面前。是个军人模样的年轻人的“虔诚”。
“肥牛”也把没开启的两听可乐,悄悄地“孝顺”了过去。
餐厅中央的一个小孩子,在大人的鼓励下,蹒跚着走到东北角,塞给老人一个小手掌大的蛋糕,奶声奶气地说:“爷爷、奶奶,生日、快乐!”并不自觉地唱道,“祝你生日快乐,……”
全餐厅的人也都随着节拍唱了起来:“……,祝你生日快乐,……”
回家的路上。山城被闪烁的霓虹灯装扮得格外美丽,路旁的玉兰树更是花香四溢。
明显地感觉到,身板轻了,脚步实了,浑身有劲了。
来个深呼吸。春风甜甜的,甜得醉人!
散文
作者简介:李福源,博山地区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员,淄博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大众日报》《春秋》《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财经新报》《淄博史志》《齐风》《博山报》等报刊,现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年,出版地方文史专著《因园史话》。
东风第一枝
李福源
杏开素面,伴取晕眉青眼;料峭春寒,东风欲障新暖。虽有寒气的牵绊,春的脚步还是越来越近了;她踏过初融的小河,拂过新绿的枝尖,唤醒了池底潜翔的游鱼,吹开了儿童甜美的笑颜。萧索的街道慢慢恢复了生机,熙熙攘攘的人群放慢了急促地步伐,慢慢品味这春天的味道,自由观赏这春天的风景。一切似乎浸满了春的气息,沾染了春的舒缓,从容、淡定,给人一种稳稳的舒服感。门面上的霓虹灯也改变了跳跃的节奏,不急不缓地向路人眨着眼睛;鼓噪的叫卖声,在春天的润泽下,好些也变得悦耳动听起来,使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春天,就这样在我们的希冀、期盼中,来到了我们身边。
春天总是能带给人大好的心情。熬过了一个严冬的老人,终于可以在和煦的阳光里舒展舒展筋骨,和多日不见的老邻居拉拉呱,聊聊天,回味着冬天的种种不适,谈笑着琐琐碎碎的家长里短,春天就这样轻轻松松化解了眉头的戾气,抚平了心中的不安。
广场上,小区里,曾经沉寂多时的局面也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孩童的欢笑声给这春天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他们追逐着,打闹着,天籁般的欢笑惊动了沉睡的小草,它们从松软的泥土里钻出来,揉着惺忪的睡眼,好奇而又欢心的看着。窝巢的鸟儿带着新生的幼雏飞上了枝头,在旖旎的春光中展开了歌喉,叽叽喳喳的叫声,谱成了春的协奏曲,丝丝缕缕地飞到人们的耳朵里,飞到孩子的心田里。春天,就这样伴着蹒跚学步的儿童,伴着呢喃细语的鸟声来到了我们身边。
田野里,骀荡的春风带着绵绵的春雨,走过山间,走过平原,越过沟沟壑壑,撒播着春的讯息。春天,像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热情里带着娇羞,奔放中含着腼腆,在她的浸润下,俊朗的山岭变得青秀起来,平坦的草原变得丰腴起来,冷峭的树枝变得柔和起来,就连阴森纷繁的山沟,也变得眉目多情顾影自怜起来。春风吹拂,春雨洒润,春草萌发,春花初绽。一池春水在春柳的搅动下,荡起层层涟漪;归来的春燕衔起春泥飞到旧时人家的屋檐下,开始筑起春的爱巢。
春雷阵阵,翻卷漫天春雨;春水盈满,碧透满怀春襟;春蚕破茧,点播一树春绿;春阁挂暖,撩起无限春思。春天就这样轻轻柔柔、袅袅娜娜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就在这样一个季节,伴随着扑面的和风,两会也渐渐拉开了帷幕,这个春天的盛会,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一个活力四射的中国。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在春天里寄托最美好的祝愿,在春天里谱写最华丽的乐曲。我看到一个蓬勃向上的中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走在春天里。
春风不负年年信,红杏初开第一枝。春天是出发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我们从春天起航,一路飞扬,一路歌唱,穿越冬的寒冷,去拥抱春日暖阳!
作者简介:石同,年5月出生,博山后峪村人。现居北京。曾发表诗歌、散文、论文等作品数十篇。出版著作有《新容斋随笔》《新国策》《一笔快钢笔字帖》等。写有剧本《京剧毛泽东》。共著述百余万字。
两棵千年银杏树
石同
我的家乡后峪村有两棵银杏树,小时候我们都叫它白果树。据考证已有上千年,在博山区是最大、树龄最年长的两棵银杏树。
离开故乡30多年了,时时想起小时候在银杏树下与小伙伴们玩耍的情形。
这两棵银杏树很粗,每棵围径要有几个人合抱,树冠有几十米。夏天,在树下坐着个交叉乘凉的老人很多。
一到了银杏树结果子季节,小孩们就忙活起来。在树下跑啊、找啊、捡啊。遇到树下人不多的时候,还要用很大劲扔小石块够打树上的果子,这样太危险,落到远、近处易打着人,扔石子的小孩似不怕,但也只能偶尔为之。
银杏树刚结下的果子是臭的,但果芯是香的,捡到后,需要剥离臭的果皮,然后在树下或弄个小火堆烤熟,或拿到自己家里火上烤熟,烤熟的银杏果心,香味浓郁。
小时候觉得村子里这两棵银杏树硕大无比,简直这个世界上就是它最大最粗,因为我没走出这个村世界。
18岁,我离开故乡。
一次出差到莒县看到天下第一银杏树,这棵树比我村那两棵粗,但树冠和高度似比不过我村那两棵,莒县这棵,毕竟太年长了,据说有年。
小时候眼中的世界,什么都觉得高、远、大。比如我村年代铺的石板路,村东西两头的门楼牌坊,走在其中,总觉得旷远……可在北京居住时间长了,全国走的地方多了,甚至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回到村子里,感觉就不一样,就觉低、近、小、窄了。虽然情感在。
人就是这样,要勇于走出自己的世界。自我的感觉总是有限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且有大比较才有大鉴别。随着自己年龄和自己身体成长,尤其如此。
狗不嫌家贫,人不嫌母丑。故乡总是最亲的。由两棵银杏树说起,并不是嫌弃故乡,我主要还是由此想到重视眼界的作用。还有落叶归根,但这个落叶归根,和始终未走出去确是有区别的。就如玩书画的人,其中有一境是朴拙,如稚童般出笔落笔。可这年长的朴拙,是化境的朴拙,与实际年龄幼童的朴拙是有天壤之别的。
采风
作者简介:王坤红,女,博山人。笔名:林中一叶。博山区池上镇中心学校任教,以引领学生读书写作为乐。博山区作协会员,淄博市作协会员。散文诗歌作品曾发表于《扬子晚报》《青岛日报》《淄博晚报》《鲁中晨报》《福利中国》《博爱》《慈善北京》等报刊杂志。
春到南博山
——博山作协赴南博山采风笔记
王坤红
得知博山区作协组织赴南部山区采风的活动,久居山乡的我竟然神往起来。这一方山水和那一方山水是不同的吧。毕竟,陌生的地方更有风景。
周六,赶往南博山。昨夜一场小雨,空气格外清新。车窗外,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经过一片片农田,趁着雨后土地湿润,很多人在地里忙碌着。早种的土豆已经发芽,白菜种刚栽下不长时间,还没有长高多少,却已顶着嫩嫩的小黄花。猕猴桃架上,绿油油的叶片正努力舒展着身子。长叶的长叶,开花的开花,阳光下,一切欣欣然。
接到朋友们催促的电话,我的心更加雀跃起来。过了青杨杭村,在老朋友袁慈国的“玉金轩”猕猴桃基地,终于和文友们相聚。灿烂的笑容,真挚的问候,新朋老友的热情瞬间拂去赶路的疲惫。有些老朋友很久不曾谋面,但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