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魅力区”“中国林蛙之乡”“中国金属镁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区,白山市浑江区运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推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近年来,浑江区坚持以争当白山市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引领者为目标,围绕“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着力实施“一山两江”品牌战略,汇聚全区之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有效推进了浑江乡村振兴。
实施产业攻坚,上规模、延链条、强举措、促增收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浑江区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整合各项资金,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三产融合、提升质量效益。
壮大优势产业项目,助力产业振兴。充分利用长白山物产品牌、区域小气候和市郊地域三大优势,围绕长白山猕猴桃、五味子、青食玉米、棚膜蔬菜等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工作举措。即:着力建设“5大产业”,重点建设以健康食品、旅游、中药材、特色种植、畜牧业为主导的五大乡村产业;着力实施“9个一批”,谋划推进百亩标准化种植基地9个,棚膜基地6个,畜禽养殖基地16个,“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产业特色小镇3个,文旅项目5个,亿元重大项目建设6个,产业集群重点项目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着力推动5个突破,重点推动药食农平台、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实现突破,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园区+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特色村屯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全区食用菌发展数量为万袋,产值万元;以红土崖镇中药材种植、三道沟镇五味子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产量吨,产值万元,品种达30余个;以红土崖镇、三道沟镇、六道江镇为主的浆果产业,总面积达亩;以高新科技孵化园、高新医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集成果转化、新品销售、物流配送、电商网红于一体的“一站式”产业孵化、二产加工为发展载体的总部经济和园区经济,正迅速崛起。
实施生态攻坚,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创宜居
通沟街道辖区部分道路基础设施规划不完善,多年以来一直未安装路灯,每到晚上,部分路段一片漆黑,居民晚上出行极不方便,并且存在着安全隐患。为深入贯彻落实“六域”党建引领“三城”创建工作,通沟街道多次实地察看并了解具体情况,组织居民召开小板凳会议,征得居民对安装路灯的建议,确定路灯安装位置,在居民一致同意后,共安装8米高LED太阳能环保灯75盏,路灯的所有能量都依靠太阳能,可以照明到天亮,既节能又能满足群众的照明需求。看着崭新的路灯,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点赞。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笑杰说:“安装路灯虽是小事,对群众来说却是大事,路灯亮了,我们的心也就踏实了。”
近年来,浑江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了《浑江区涉农资金项目统筹联动方案》,两年来,争取中央预算内农村人居环境试点资金万元,落实奖补资金万元,配备了名专职保洁员,投放垃圾桶个;投入20万元为农户粉刷居室;创建美丽庭院个,干净人家户;改造农户卫生厕所个;创建省级“千村示范”村11个;整合涉农资金万元,新发展产业项目8个,新建基础设施项目98个;创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积分超市11个,兑换村民户数户,兑换物品数量件,兑换商品价值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实施文化攻坚,深挖掘、促融合、重传承、育新风
河口街道河口村位于白山市东南部,从空中俯瞰,这里好似被田野包裹,整齐的耕田让河口村充满了“稻香”味,美不胜收。变化源于画家村基地项目的建设。原本破旧的围栏、坑洼的村路、没有路灯的村道、村民平淡的日子都因画家村基地项目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画家村项目原本只是一名画家的思乡之情,借着“两山”理念和“高铁时代”的东风,项目发展如火如荼。
浑江区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文化发展、文化传承。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繁荣乡村文化产业,以打造河口“画家村”为引领,梯次打造出美食村、养生村和休闲村等一批特色乡村,谋划包装一批农文、农旅、农事三维融合的文旅项目,在加快推进革命旧址纪念展示、浑江区党史主题展览馆建设等项目建设中,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
实施人才攻坚,多途径、强技能、补新血、增实力
三道沟镇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在此经营水上项目的陈长春就是靠着“绿水青山”富起来的。他告诉记者,现在滴台村家家户户都在经营农家乐。这两年他也开始接触自己喜爱的快艇、摩托艇等水上项目,还成立了俱乐部。他们村很多人都把自己家改成民宿,办起农家乐。
近年来,浑江区推行“党建引领+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模式,多途径、多渠道扩大乡村人才引进规模,引进各类人才余名,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紧缺难题。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14个,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技能专项培训余次,累计培训各类乡土人才0余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基础。
记者郭小宇
总编孟繁杰石巍韩铁英
编辑迟瑞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