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方
偶然在某APP浏览到这么一条:
如上所说,仅凭流动摊贩几句话,就把作者至少二十年的认知给推翻了,结论就是“西红柿”和“番茄”不是一回事,而且给出了图片对比。有些人还停留在“圣女果是不是西红柿”的迷思之中,这边厢已经进化到拆散西红柿和番茄了!超前不?刺激不?
图〇番茄
没有人不认识西红柿,中文正名就是番茄,学名lycopersiconesculentum。俗名并不多,东北人可能直呼为“柿子”,见之于萧红《呼兰河传》(儿子抨击此书写得像矢一样,我出于好奇翻了翻。我儿诚不我欺),吾乡则叫它“洋柿子”。不管叫啥都是那回事儿,生吃也行,炒鸡蛋亦可。
前文中那位摊贩,也不知道先被谁谁给忽悠了,把个“假语村言”奉为圭臬,还煞有介事地“毁人不倦”。他说的“番茄”系专用于食品加工的品种,和用作蔬果的品种只是略微不同而已。当然,这不是什么大事儿,我无意于讽刺挖苦,但在生活中像这种同物异名而导致争执的情况却有很多,比如----
图一“金铃子”
图二苦瓜
1、“金铃子”和苦瓜。前几天专门写过一篇,还被人转到了“推特”,详情戳右边链接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一句话总结:“金铃子”是苦瓜的古称“锦荔枝”之讹,其形态接近原始的苦瓜,长条形的菜用苦瓜是后来培育出来的。无论高矮胖瘦,它们都是苦瓜/Momordicacharantia,不熟时都苦,熟透了内部的红色假种皮都带甜味。
图三荆芥
2、“荆芥”和罗勒。也写过,详见右河南的“荆芥”不是荆芥,云南的“薄荷”也不是薄荷。河南、安徽部分地区喜食“荆芥”,实为罗勒/Ocimumbasilicum的一个地方性品种,和西方的“甜罗勒”口味不同,但物种则一,没有争论的余地。《中国植物志》中的荆芥/Nepetacataria指的是“猫薄荷”,我特意种植了一盆,如上图。这植物不好伺候,三株仅余其一,远不如罗勒更泼辣。
3、“贡菜”和莴笋。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贡菜”就是一个“吃之为吃之,不知为不知”的谜,不过说白了也简单,“贡菜”就是用莴笋加工的“脱水蔬菜”,品种也许和其他莴笋不太一样,茎特别长,但再长它也是莴笋。正如河南人民不愿意相信“荆芥”即罗勒,很多人宁死都不承认“贡菜”就是莴笋......注意,莴笋/var.angustata只是莴苣/Lactucasativa的变种,生菜、油麦菜也都是莴苣,详见青青莴苣,尽是法身。
图四凤梨
4、凤梨和菠萝。我以前真没想过这俩也能掐起来,直到有人急头白脸跟我说,俺买的不是菠萝而是凤梨......其实菠萝凤梨自古以来即是一物,《中国植物志》采用凤梨/Ana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