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猕猴桃发源地,同时也是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但多年来,中国猕猴桃市场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产量大、品种多,但价格普遍偏低,买回家不能即食,口感相对较差,对此消费者信心不足,更不愿意高价购买,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对标进口的猕猴桃巨头“新西兰佳沛”,虽然价格昂贵,但买回即食,口感好,在国内的销售非常不错,占有很大的中高端市场份额。
不能即食几乎成了中国猕猴桃最大的痛点,也成为了限制近一步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
好在,近日国产即食猕猴桃打了一场“翻身仗”。
01
国内首款即食猕猴桃上市
一款由陕西猕猴桃种植专家李晓阳与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共同研发的即食猕猴桃登陆盒马门店。
盒马销售数据显示,该款即食猕猴桃上市一个月内,日销量翻了12倍,其复购率在店内所有猕猴桃品类中排名第一,而在上市后的第三周,多个门店的销量超过此前销量遥遥领先的国外品牌。
这背后离不开李晓阳近11年研究猕猴桃后熟技术所付出的努力,殚精力竭,他从种植、生产端,到储藏、运输环节,都制定了全新的数字化标准,以此来保障猕猴桃的口感。
10多年的试验都是在陕西本土做的,秦岭北麓空气温润,全年日照小时,降水量高,昼夜温差大,尤其适合猕猴桃种植。
而为了让消费者买来就吃,还能保持好的口感,在即食猕猴桃的各个环节,他们都设置了严格的标准,比如:
种植环节:每颗猕猴桃全年必须晒够个小时的太阳
采摘环节:猕猴桃糖度、硬度、干物质等都有细化标准,从采摘到进入预冷库,不能超过6小时
运输环节:运输全程冷链、控温,到消费者手中的糖度等都有严格标准
尽管与国外品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及格标准了,总算可以与巨头“掰手腕”了。
02
为什么国内即食这么难?
1、普遍存在早采现象
无论哪个品种,在采收期都存在早采现象,即便政府部门在不断加强监督引导,但这种情况仍是屡教不止。
早采使果实的干物质没有合成累积标准,糖分也不足,也就是没有完全成熟。这种早采果即便重量大小足够,也无法通过催熟手段完成后熟。
2、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品质不高
由于国内种植普遍以小农个体的形式开展,果农种植方式比较传统,技能不强,再加上猕猴桃本来比较被真菌入侵感病,导致在猕猴桃从生长到成熟过程中发生比较高的发病率,即商品果率降低,亦或是带菌入库,在贮藏期病发,大大缩短贮藏时间。
此外,各地区气候、土壤差异较大,即便是同一个品种在成熟性状中也是存在区别的,入库储存时间不长,给标准化催熟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3、预冷分选无标准或几乎没有
大部分私人种植的猕猴桃都是由采购商上门收货,然后统一储运销售,其中一部分直接放入冷库贮藏,另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销售。
往往非常重要的预冷环节会被直接忽视掉,猕猴桃采摘后直接装框就放入冷库,这就导致猕猴桃没有从果心开始自然冷却,从而影响其贮藏时长。
按照一定标准来分选的步骤也容易被忽略,使猕猴桃品质参差不齐,卖相不佳,从而价格难以提高。
当然,也因为如此,后期催熟难度倍增。
03
提高种植品质成为关键环节
在提到国内猕猴桃即食化的问题时,大部分人都会说到目前国内的行业现状很难攻克这一技术,真正实现随到随吃的标准。
它需要在种植、采收、贮藏、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一条标准化的联动环路但无论在政府牵头、企业助力,还是种植人自己,都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