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土壤改良土壤是猕猴桃生长的基础,根系从土壤中不断吸收养分和水分,供给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需要,土壤的状况与猕猴桃生长结果的优劣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加强果园的土壤管理,培肥地力,才能为猕猴桃实现安全优质丰产奠定坚实基穿一、优质丰产果园的土壤特点第一,土层深厚。深厚的土层能够满足根系扩展的需要,形成强大的吸收网络。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矿质营养和施肥后逐渐下渗到土壤深层的肥料,扩大营养吸收空间,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深厚的土层温度变化小,使猕猴桃免遭冬季低温或夏季高温对根系的危害。第二,固、液、气三相组成合理。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包括矿物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为固体部分,土壤水分和空气都是流体,都存在于土壤孑L隙中。在一定的土壤孔隙状况下,水多则空气少,水少则空气多,只有在土壤结构良好、孑L隙度高、大小孑L隙比例适当的条件下,水、气才能协调供应。对植物生长最适宜的土壤“三相”组成是土壤空隙约占50%%,在孔隙中水和空气各占50%左右。这样的土壤通气良好,氧气含量适当,根系呼吸正常生长良好;土壤水分供应充足,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因而地上部生长发育良好。第三,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其合成与分解是土壤形成的实质。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几乎所有作物和微生物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同时具有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和对酸碱变化的缓冲能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i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等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理想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5%~7%,日本果园土壤腐殖质平均含量约3%,但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陕西关中猕猴桃产区约在1.0%--1.5%。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每年因矿化而逐年减少,一般温带地区耕地土壤中有机质的矿化率约为2%~3%,每年施入的干有机物不少于千克/从顷才能保持原有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二、土壤深翻熟化猕猴桃建园后的前几年,结合秋季施基肥对果园土壤进行深翻改良,熟化土壤。第1年从定植穴外沿向外挖环状沟,宽、深度各40~50厘米,尽量不要损伤根系,将优质有机肥与表土混合后施入沟内,再回填底层的生土。第2年接续上年深翻的外沿继续深翻,这样逐年向外扩展直至全园深翻一遍。如果土壤耕层下部有机械耕作碾轧的坚硬层,深翻的深度应加深以打破硬土层。沙土园应结合深翻施肥给土中掺入壤土或黏土,黏土园则应掺入沙子。由于猕猴桃是浅根性作物,深翻会切断大量根系,定植后前几年逐步全面深翻一遍后不再深翻。(三)增加土壤有机质1、覆草幼树期间在树冠下覆盖,成龄园顺树行带状覆盖,树行每边覆盖宽约l米。材料可用麦秸、麦糠、稻草、玉米秸秆和锯末等,厚度10~15厘米,上面压少量土防止风吹,秋季施基肥时翻人土。为了防止害虫危害根系,覆盖物应距离树根颈部25~30厘米,留出空地。2、修剪枝蔓还田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猕猴桃园,冬季修剪下的枝蔓被运出果园作为燃料使用。可仿照国外先进经验,在修剪后将剪下的枝蔓在园内粉碎后撒在地面,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3、生草栽培猕猴桃栽植后的前2年,行间可种植豆类等低秆作物,给猕猴桃留出营养带(1年生l米,2年生l.5米。)从第3年起行间可种植三叶草等绿肥作物,实行生草制栽培。实行生草制时给植株留出2米宽的营养带,保证覆草或清耕。施肥时在营养带内施农家肥、化肥,生草带上撒施化肥,经过4~5年后将三叶草翻压后再种植新草。第二节科学施肥施肥的基本原理猕猴桃施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农业措施,要实现以有限的肥料投人,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必须掌握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1、猕猴桃正常生长结果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特殊的生理功能,不能互相替代。尽管猕猴桃对不同元素的需要量不同,但它们对猕猴的生长结果都是同等需要的。2、猕猴桃多年生长在同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周围的土壤中吸收营养,这些土壤中的矿质养分大量消耗,变得十分瘠暴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必须每年把猕猴桃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3、猕猴桃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多种营养,但是要优先补充土壤中最缺乏的营养元素,如果最缺乏的元素得不到补充,其他元素即使施用很多也无效。4、猕猴桃生长过程中,受到包括养分、水分、温度、光照、C0浓度及其他农业技术因素等的影响。只有这些条件都能满足并且配合协调时,才能获得优质高产,不能只注意一些因素而忽视另一些因素。5、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增加施肥量,猕猴桃的产量会随着增加,但施肥量不是越多越好,施肥量过高会引起果实品质下降,产量不稳,经济效益减少,树体寿命缩短。合理施肥猕猴桃每个生长季节的营养消耗数量,是我们确定每年施肥量的基穿幼树期的营养消耗主要用于形成骨架,初结果期的树主要用于扩大树冠和结果,而成龄树主要用于枝蔓更新和结果。表5-1是猕猴桃幼树、年吸收营养元素的估计数量。合理施肥量合理的施肥量必须根据果树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土壤中的各元素天然供给量和肥料的利用率来推算,其计算公式为:果树合理施肥量=(肥料吸收量一土壤天然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土壤的天然供肥量无法直接测得,一般以间接实验方法,用不施养分取得的农作物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一般氮素的天然供给量约为吸收量的30%,磷素为50%,钾素为50%。肥料的利用率是指所施肥料的有效成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比率。肥料利用率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及施肥技术等的影响。化学肥料的利用率一般较高,氮的利用率为40%~60%、磷为l0%--25%、钾为50%。60%。厩肥中氮的利用率决定于肥料的腐熟程度,一般在10%~30%,堆、沤肥为l0%~20%,豆科绿肥为20%~30%。有机肥料中磷的有效性较高,利用率可达20%~30%,钾肥一般为50%左右。例如计算成龄猕猴桃园的氮肥合理施用量(千克/从顷)=(氮素年吸收量一氮素年吸收量×氮素天然供肥率)/氮素利用率考虑到我国土壤肥力普遍不高,尤其是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的保肥能力不强,施肥量应比日本的施用量高。表5-4是根据我国土壤、气候状况修订后的建议施肥量,使用时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施肥种类1、有机肥施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化学肥料与农家肥配合使用。农家肥除含有氮、磷、钾元素外,还含有猕猴桃需要的其他大量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是完全肥料,可以全面地补充猕猴桃的营养需要。使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腐熟方可使用。城市的生活垃圾一定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可限量使用,黏性土壤施用量不超过0千克/公顷,沙性土壤施用量不超过千克/公顷,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物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素等)的垃圾。2、化肥施用化肥时,首先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用适宜的化肥种类,例如北方土壤PH偏高的地区宜选用中性或酸性、生理酸性肥料,而不宜使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根据试验,硫酸钾在增加产量、提高果实品质及商品等级方面优于氯化钾,但硫酸钾的价格比氯化钾贵得多,同时猕猴桃需要的氯元素量也较大,从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硫酸钾和氯化钾按1:1的比例混合使用效果较好。3、微量元素肥料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按其总量来说,足够植物长期利用,但因为受到土壤条件的影响,容易转变为作物不能吸收利用的状态,加上不少地方只重视使用氮磷钾大量元素的化肥,忽视有机肥料的施用,致使一些地方程度不同地出现缺乏各种微量元素的现象。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除土壤母质的矿物成分外,主要有下列因素:(1)土壤质地和有机质黏质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而沙质土壤的微量元素一般含量都较低;有机质中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不少有机成分对微量元素还有络合作用,因此微量元素常富集于有机质丰富的表层土壤中。(2)土壤酸碱度不仅影响矿物的风化速度,也影响风化产物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在酸性条件下,铁、锰、锌、铜等的溶解度较大,有效性随之提高;当土壤的PH值增加时,这些元素的离子逐渐变为氢氧化物或氧化物而溶解度降低,有效性变些硼在酸性条件下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被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可供作物利用,在碱性条件下则发生固定,有效性降低;而钼则相反,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沉淀。(3)耕作制度和施肥状况在我国的大田耕作土壤中,由于长期施用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农家有机肥,使耕层土壤经常获得微量元素补充,大部分土壤的微量元素还未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但猕猴桃属多年生果树作物,长期生长在同一地方,连年吸收的同类元素数量较多,如果只补充氮磷钾化肥,便可能出现某些微量元素匮乏。因此对微量元素主要通过常年增施有机肥得到补充,使之长期保持比较丰富的有效数量。微量元素缺乏时,可以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补充,无论是用量还是浓度,一定要掌握得比较精确。因为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很小,适宜量与中毒量之间的间距较小,如果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当年果树减产降质,还会使土壤遭到污染,害处更大。施肥时期与方法果树的需肥时期与物候期紧密联系,每个物候期都有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器官,养分首先满足这个器官,形成养分分配中心,随着物候期的进展,分配中心也随之转移。猕猴桃的生长中心分别有萌芽期、开花期、果实生长期、枝条旺盛生长期、果实成熟期,其中果实生长期与枝条旺盛生长期重合。施肥必须针对特定的生长中心,适期施肥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1、基肥基肥以秋施为好,应在果实采收后尽早施人,宜早不宜晚。时间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这时天气虽然逐渐变凉,但地温仍然较高,根系进入第三次生长高峰,施肥后当年仍能分解吸收,有利于提高花芽分化的质量和第二年树体的生长。基肥的种类以农家有机肥料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施肥量一般应占到全年总施肥量的60%以上,包括全部有机肥及化肥中60%的氮肥、60%的磷肥和60%的钾肥。施用微量元素化肥时应与农家肥混合后施入,以利微肥的吸收利用。新建园施基肥时,从定植穴的外缘向外开挖宽、深各40~50厘米的环状沟(以不损伤根系为标准),将表层的熟土与下层的生土分开堆放,填入农家肥、化肥与熟土混合均匀后填入,再填人生土;下年从先年深翻的边缘向外扩展开挖相同宽度和深度沟施肥,直至全园深翻改土一遍。全园深翻改土结束后,每年施基肥时将农家肥和化肥全部撒在土壤表面,全园浅翻一遍,深度l5~20厘米,植株附近略浅一些,以不伤根为度,将肥料翻埋人土中。2、追肥追肥的次数和时期因气候、树龄、树势、土质等而异。一般高温多雨或沙质土,肥料易流失,追肥宜少量多次,相反追肥次数可适当减少。幼树追肥次数宜少,随着树龄增长,结果量增多,长势减缓,追肥次数可适当增多。追肥一般分为:(1)花前肥猕猴桃萌芽开花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但早春土温低,吸收根发生少,吸收能力不强,树体主要消耗体内贮存的养分。此时若树体营养水平低、氮素供应不足,会影响花的发育和坐果质量。花前追肥以氮肥为主,主要补充开花坐果对氮素的需要,对弱树和结果多的大树应加大追肥量,如树势强健,基肥数量充足,花前肥也可推迟至花后。施肥量约占全年化学氮肥施用量的10%~20%。(2)花后肥落花后幼果生长迅速,新梢和叶片也都在快速生长,需要较多的氮素营养,施肥量约占全年化学氮肥用量的10%。花后追肥可与花前追肥互相补充,如花前追肥量大,花后也可不施追肥。(3)果实膨大肥也称壮果促梢肥,此期果实迅速膨大,随着新梢的旺盛生长,花芽生理分化同时进行,追肥种类以氮磷钾配合施用,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养分积累,促进果实肥大和花芽分化。追肥时间因品种而异,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在疏果结束后进行,施肥量分别占全年化学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的20%。(4)果实生长后期追肥也称优果肥,这时果实体积已经接近最终大小,果实内的淀粉含量开始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果实转入积累营养阶段。本期追肥施用有利于营养运输、积累的速效磷、钾肥,促进果实营养品质的提高,大致在果实成熟期前6~7周施用。施肥量分别占全年化学磷肥、钾肥施用量的20%。上述4个追肥时期,生产上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但果实膨大期和果实生长后期的追肥对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尤为重要,一般均要进行。幼树追肥时可开挖深约l0厘米的环状沟,将肥料埋人树冠投影外缘下的土壤中,逐年向外扩展,果园封行后全园撒施后结合中耕将肥料埋人土中。果园实行生草制时,生草带和清耕带均应追肥,清耕带追肥后浅翻。3、根外追肥又称叶面喷肥,叶片是制造养分的重要器官,叶片上的气孑L和角质层也具有吸收肥料的特性。根外追肥简单易行、用肥量些发挥作用快,且不受养分分配中心的影响,并可避免某些元素在土壤中发生的固定作用。根外追肥可提高光合强度、增强叶片呼吸作用和酶的活性,因而可改善根系营养状况,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吸收能力,促进植株的整体代谢水平。但根外追肥不能代替土壤施肥,只能作为土壤施肥的补充,二者互相结合使用,互补不足。根外追肥一般在喷施后l5分钟至2小时便可被叶片吸收,但吸收强度和速率与叶龄、肥料成分及溶液浓度等有关。幼叶生理机能旺盛,气孑L所占比例较大,吸收速度和效率较老叶高。叶背面气孑L多,表皮层下具有较多疏松的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而多,利于渗透吸收,吸收的效率较高。喷后10~15天叶片对肥料元素的反应最明显,以后逐渐降低,到第25~30天时基本消失。根外追肥时的最适空气温度为18~25。C,无风或微风,湿度较大些为好。高温时喷布后水分蒸发迅速,肥料溶液很快浓缩,既影响吸收又容易发生药害,因此夏季喷布的时间最好下午4时以后或多云天进行,春、秋季也应在气温不高的上午10时之前或下午3时以后进行。根外追肥主要喷施化肥、沼液肥等(表5-5),使用生物生长调节剂时应以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不降低果实品质为原则,并严格按照农业行政部门登记规定的浓度、时期、次数使用,不得使用比久、萘乙酸、2.4一D等和使用苯脲类细胞分裂素(膨大素)蘸果。第三节果园灌溉与排水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点萌芽期:萌芽前后猕猴桃对土壤的含水量要求较高,土壤水分充足时萌芽整齐,枝叶生长旺盛,花器发育良好。这一时期我国南方一般春雨较多,可不必灌溉,但北方常多春旱,一般需要灌溉。花前:花期应控制灌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花的开放,因此应在花前灌一次水,确保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使猕猴桃花正常开放。
花后:猕猴桃开花坐果后,细胞分裂和扩大旺盛,需要较多水分供应,但灌水不宜过多,以免引起新梢徒长。
表5-5猕猴桃常用根外追肥种类及使用浓度
肥料名称补充元素施用浓度(%)施用时期施用次数
尿素氮0.3-0.5花后至采收后2-4
尿素氮2.0~5.0落叶前1个月1~2
磷酸铵氮、磷0.2~0.3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1~2
磷酸二氢钾磷、钾0.2~0.6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2~4
过磷酸钙磷1.0,3.0(浸出液)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3~4
硫酸钾钾1.0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2-4
硝酸钾钾0.5~l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2~3
硫酸镁镁0.2~0.3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2~4
硝酸镁镁、氮0.5~0.7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2~3
硫酸亚铁铁0.5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2~3
螯合铁铁0.05-0.10花后至采收前l个月2-3
硼砂硼0.2~0.3开花前期l
硫酸锰锰0.2-0.3花后1
硫酸铜铜0.O5花后至6月底1
硫酸锌锌0.05-0.1展叶期l
硝酸钙钙0.3~1花后3~5周1~5
氯化钙钙、0.3-0.5花后3~5周1~5
钼酸铵钼、氮0.2-0.3花后1~3
沼气液氮磷钾等多种10.01花后至采收前3-5
果实迅速膨大期:猕猴桃坐果后的2个多月时间内,是猕猴桃果实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果实的体积和鲜重增加最快,占到最终果实重量的80%左右,这一时期是猕猴桃需水的高峰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以满足果实肥大对水分的需求,同时促进花芽分化良好。根据土壤湿度决定灌水次数,在持续晴天的情况下,每1周左右应灌水l次。果实缓慢生长期:需水相对较少,但由于此期气温仍然较高,需要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状况适当灌水。果实成熟期:此期果实生长出现一小高峰,适量灌水能适当增大果个,同时促进营养积累、转化,但采收前15天左右应停止灌水。冬季休眠期:休眠期需水量较少,但越冬前灌水有利于根系的营养物质合成转化及植株的安全越冬,一般北方地区施基肥至封冻前应灌一次透水。灌水量适宜的灌水量应使果树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土壤湿度在一次灌溉中达到最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程度,只浸润表层土壤和上部根系分布的土壤,不能达到灌水要求,且多次补充灌溉,容易使土壤板结。因此一次的灌水量应使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5%,浸润深度达到40厘米以上。根据灌溉前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浸润深度,即可计算出灌水量:灌水量=灌溉面积(平方米)×土壤浸润深度(米)×土壤容重×(田间最大持水量×85%一灌溉前土壤含水量)如一猕猴桃园,面积0.2公顷,土壤容重1.25,田间最大持水量25%,灌溉前土壤含水量l4%,根据上述公式可得:灌水量=0.2XX0.4×1.25X(25%×85%一l4%)-72.5立方米。排水土壤中土粒之间空隙,通常被水与空气占据,空气过多而水分过少时,猕猴桃受到干旱危害;相反土壤水分过多而空气过少时,即形成土壤排水不良时,猕猴桃同样会受到危害,甚至比旱害的危害更严重。接近地面的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0.96%,通气性良好的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在18%~20%。土壤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不断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氧气不断进人土壤,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气体交换而得以更新,生长在土壤中的根系将获得正常生长的条件。土壤排水不良时,土壤空气与大气无法正常交换,由于各种有机物的呼吸和分解大量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气,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不断在土壤中积累,根系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而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进行生长必要的动力源都是依靠呼吸作用进行的。当缺氧进一步加剧时,根系被迫进行缺氧呼吸,积累酒精使蛋白质中毒,引起根系生长衰弱以至死亡。通常认为:在温带果树中葡萄、枣耐水性最强,苹果、梨等仁果类次之,桃、李、杏等核果类而水性较弱。福井正夫对猕猴桃一年生嫁接苗在旺盛生长期进行淹水试验,水淹4天的有40%死亡,水淹l周左右的在1个月内全部相继死亡,猕猴桃的耐涝性比同样处理的桃树还差。我国南方地区雨水较多,且土壤多偏黏,容易出现涝害。北方猕猴桃产区有少量果园在秋雨连绵时可能出现涝害,也需要注意防涝。首先在选择园址时避免在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建园,栽培园地的地下水位在涝季时至少应在1米以下,地下水位过高易造成根系长期浸泡在水中而腐烂死亡。已在低洼的易涝地区建园的,应沿树行给树盘培土成为高垄栽植,并建立排水沟,果园积水不能超过24/小时。排水沟有明沟和暗沟两种。明沟由总排水沟、干沟和支沟组成,支沟宽约50厘米,沟深至根层下约20厘米,干沟较支沟深约20厘米,总排水沟又较干沟深20厘米,沟底保持千分之一的比降。明沟排水的优点是投资少,但占地多,易倒塌淤塞和滋生杂草,排水不畅,养护维修困难。暗沟排水是在果园地下安设管道,将土壤中多余的水分由管道中排出。暗沟的系统与明沟相似,沟深与明沟相同或略深一些。暗沟可用砖或塑料管、瓦管做成。用砖做时在沿树行挖成的沟底侧放2排砖,2排砖之间相距l3~15厘米,同排砖之间相距1~2厘米,在这2排砖上平放一层砖,砖与砖之间紧切,形成高约l2厘米、宽约15~18厘米的管道,上面用土回填好。暗管排水的优点是不占地、不影响机耕,排水效果好,可以排灌两用,养护负担轻,缺点是成本高、投资大,管道易被沉淀泥沙堵塞。
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四川*苍溪
全力推广红心猕猴桃栽培种植技术服务广大果农,好文就让它分享传播。
中国红心猕猴桃一家亲,携手打造世界级猕猴桃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