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论坛

首页 » 发展历史 » 问答 » 谁在养活中国
TUhjnbcbe - 2021/4/13 18:07:00

年,周星驰执导的《喜剧之王》上映,尹天仇对着柳飘飘的一句,“我养你啊”,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画面。

不知道美国人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明不明白这句台词后的深意。不过那时候,他们也在操心类似的问题——谁来养中国。

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叫做《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提到,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人民的饮食会迅速多样化。中国人民会从严重依赖淀粉类主食的饮食结构,转为更多地食用副食品。

年,中国每年人均鸡蛋消费量为只。我们国家的目标,是在年,把这一数字提高到只。想要蛋多,就得多养鸡。一年新增的饲料,比澳大利亚的粮食产量都多。

同时,饮食结构的优化,意味着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如果全部靠捕捞,那中国人一年消费的水产品总量,和上一年(年)全世界一年的捕捞量差不多。

如果全部靠人工养殖,那每年需要的饲料,比印度的粮食产量都高。而且,吃都吃了,总要喝点吧。

如果中国成年人每年多喝两瓶啤酒,那就相当于“喝掉一个挪威”。就算不喝酒,不吃水产,只吃普通的肉——1吨禽肉,需要消耗2吨粮食。1吨猪肉,需要消耗4吨粮食。

中国人想吃好,那就意味着要吃不饱,这是一个死循环。所以,布朗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图为莱斯特·布朗)

当时国内不少经济学家把这本书解读成“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学者蓄意抹黑中国。但实际上,从数据上看,是真的“养不起”。7%的耕地,22%的人口。这其中的差数,是真的填不平。

所以,“让四万万人都有饭吃”,成为了孙中山毕生追求的梦想。

所以,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中断言,“新中国解决不了5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所以,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西方专家集体认定,“中国养活不了10亿人”。

很显然,如今的结果打了这些西方专家的脸。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凤阳小岗村那18位农民签过的“生死状”,比如袁隆平院士和他的“东方魔稻”。

但还有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藏在背后,但却足够凶险。粮食危机,比能源危机,以及今日的芯片危机,更为严重。

现代农业的特征,除了机械化,还有大量使用优质种子和农业化学品。这三者,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机械可以高价购买回来仿造,但后两者,则被西方世界牢牢抓在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诸如橡胶、化肥等新中国无法生产、但却亟需的物资,都在“禁运清单”中。

当时,化肥被列为新中国的国家战略资源,而保障化肥供应,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战略。

为了打通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渠道,在周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年3月1日,中国进出口公司成立。

进出口公司依托香港,短短三个月,抢运了1.6亿美元物资,抢购1.4亿美元物资。其中大部分,都是农药、种子、化肥,以及化工原料。

(图为中国进出口公司首任经理卢绪章)

一直到年,中国才陆陆续续建立了第一批小型化肥厂。而这其中的几年,中国只能用为数不多的外汇,高价去购买这些农业化学品。

有时没了外汇,甚至只能去拿粮食换——年,中国和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就签订了《中国与锡兰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协定中规定,中国每年要以27万吨大米,换取锡兰5万吨橡胶。

购买农业化学品,本是想要提高农业产量,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购买这些东西,却又要用粮食去换。

这种循环的结果,是我们的裤腰带,越勒越紧。年,新中国建成年产吨的小化肥厂个,但这些化肥厂生产出来的化肥,肥效最高的只有17.7%。

除了进口,我们别无选择。年,中国进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除了石油、塑料等化工类产品,化工进出口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进口化肥和农药。

(图源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1
查看完整版本: 谁在养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