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老喻在加
来源l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
转载
栩先生(ID:superMr_xu)
最近,有人问我:
一个人可以做到持续地每天进步百分之0.1或者说百分之0.05吗?如果可以或者说有可能达成的话,关键点在哪里呢?难点在哪里呢?我回答:不可能。我小时候曾经得过一本武林秘籍,上面介绍了一种看起来很靠谱的方法,让人学会“飞檐走壁的轻功”。具体方法是:1.挖一个大坑,在里面垫很多层草席,一次垫到接近地面;.每天锻炼跳出地面,直至轻松自如;3.取掉一张草席,继续锻炼......4.再取掉一张......每层草席才多厚呀,这样,你就神不知鬼不觉战胜地心引力,掌握绝世轻功了。可惜,少年的我胸无大志,没有亲身实践。你看,这是不是也是“复利思维”的一种简化版?“复利思维”,这个看似有些鸡汤的话题,其实包含了“不确定性、连续性、对称性、预测、幂律分布、肥尾、下注、决策、贝叶斯、长期主义”等好多个有趣的话题。本文的观点是:绝大多数人对于复利的理解是错误的;极少有人能够靠复利获利。以下,是复利谎言背后的6个真相,希望对你有启发。1
世界被随机性主宰未来是极度不确定的。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轨迹,让你像爬坡一样每天进步一点点。先来看看随机游走假说。这是金融学上的一个假说,认为股票市场的价格,会形成随机游走模式,因此它是无法被预测的。年,法国的一名股票掮客朱利·荷纽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年,法国数学家路易·巴舍利耶在他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中讨论了类似观念。另一条主线是,爱因斯坦在他年的一篇论文中,从物理界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随机过程”,揭示了布朗运动,间接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随机性是个太大的话题。笨人很难理解随机性这回事,而聪明人总觉得自己可以控制随机性。例如,赌场里,在押大小的赌桌前,假如连续出现了十次大,那么:新赌徒们就会继续跟着押大,认为大的火气正旺;老赌徒们则会押小,他们认为根据大数定律出现小的概率更大了。可惜,二者都错了。新赌徒们迷信,老赌徒们犯了“小数”的谬误。一个公正的大小游戏,每一次或大或小是没有记忆的。对于随机性里关于“无记忆”的这部分,人类的大脑很难接受。例如,假如让你扔次硬币,下面哪个结果更“真实”?上图左侧是请某个人类“随机”画的,是有意识的随机;上图右侧是真正的随机(应该是模拟的)。看起来,是不是左边更随机一些?因为右侧有太多“连号”,看起来不够随机。实际上,恰恰相反。这就是人类对随机性的偏见之一。世界是随机的,并不符合“决定论”,更不是线形的。“复利思维”为什么看起来如此有吸引力呢?因为“复利”制造了一种虚幻的确定性。我们的工作、生活、投资,大多是通过寻求事实和真相,来寻求生活中的确定性。但是,什么是确定性?假如你不能在某个“确定性”之前,加上一个概率数值,那么这个确定性就是一个大坑。人类事务,就是由一大堆信念在随机性的沙滩上堆砌而成的。连续性很难实现复利有一个重要的假设,那就是连续性。只要你每年赚6%,连续十年,你就可以......下面,我们来看看连续性有多难。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实中很少有福尔摩斯?通常而言,福尔摩斯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够做一连串推理,大致结构是这样的: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因为C,所以D;因为D,所以E......所以,凶手就是大魔王!之所以极具戏剧性,是因为上述一系列推理,就像杂技团的叠罗汉,叠得越高,越有冲击力。然而,现实中很难见到杂技团的这种极度不稳定结构。我们算个简单的账吧:假如福尔摩斯的每一步推理的靠谱度高达80%(这算料事如神了吧,有这种预测能力去炒股票的话很快会成世界首富),那么从A推理到E的靠谱度,就是:80%??80%??80%??80%=40.96%也就是说,即使每次推理的准确率再高,经过多个环节的叠罗汉,也变成不那么靠谱了。复利极大地高估了“连续性”。时间并不是复利的朋友,更多时候是敌人。时间“有先有后”的特性,让我们容易将先发生的作为因,后发生的作为果。时间“自动驾驶”的特性,让我们容易以为事件的发生就像将一个雪球滚下山坡。然而:时间的先后次序,并不能决定前后的因果关系;时间的连续性,更不能成为事件连续性的燃料或证据。休谟早就说过,这么想是很幼稚的。作为“致富工具”的所谓“复利思维”,按照休谟的话说,是取决于我们的情绪、习俗和习惯,而不是取决于理性,也不是取决于抽象、永恒的自然定律。让我截取休谟的一段话,来击碎复利的“连续性”谎言:“我们就可以问,它包含着关于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理吗?没有。它包含着关于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推理吗?没有。那么我们就把它投到火里去,因为它所能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3
现实是不均匀的复利的神话里,还包含着一个假设:这个世界是均匀的。然而,现实不仅是不均匀的,而且连“不均匀”的那部分,也很不均匀。这并非绕口令,而是聪明人对“不均匀”这个概念的多层级理解。第一层级: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第二层级:聪明人试图用“正态分布”来驯服随机性;第三层级:理解幂律和肥尾;第四层级:概率与赔率的不对称性。(这是下一节的内容)复利神话里描述的那种“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年赚一点点,就能成长为巨人”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会出现。确切说,在现实世界,99%的时间你会感觉一无所获,只有那1%的时间会感觉到收获的喜悦。即使聪明人理解了随机性,也会过于相信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而忽视黑天鹅出现的频率以及导致的破坏。有些事情是正态分布,或者是薄尾,例如人的身高;有些事情是幂律分布,或者是肥尾,例如人的财富。正态分布与幂律分布最大的区别在于,某些现象中,正态分布严重低估了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再比如,当奥巴马说“我国经济09年以来增长13%”时,有可能真相是:美国人只有最富的1%收入增长了;剩下99%的人收入反而比之前略微下降。原因是:财富的分布并非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美国1%最富有的家庭拥有的财富占美国家庭财富总额的34.6%。我隐约觉得,复利神话对人带来的错觉,可能与“小数法则”有关,同是赌徒谬误。反过来说,我们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样本量下,高估了大数定律的作用。大数定律依然起作用,但收敛得可能很慢。如凯恩斯所说的市场非理性的时间比你破产的时间要长。不确定性的一部分,正是分布的“不均匀”。打个比方,就像你开辆车,打算来一次数千公里的自驾之旅,计划一天五百公里,然后艰难而快乐地抵达目的地,享受挑战自我的乐趣。结果呢?也许前三天走得好好的,第四天就陷入一个沼泽地,完全动弹不得。我想过一个问题:假如一个难题是均匀的,那就不算一个真正的难题。例如,我每天做一百道围棋死活题,一年我就可以升两段。这并不是一个难题。问题是没有这样一马平川的难题。假如有,围棋可能就不是一个很难的游戏了。其实,AI就将围棋变成了一个均匀的难题。所以满大街都是随便灭掉人类冠军的围棋AI了。又比如“戈壁挑战”那种人造的均匀的难题,也许只是另外一种精神按摩的商务人士广场舞而已。4
勤奋无法替代思考希望每天进步0.1%,进而叠加出惊人的复利,与其说是一种幻想,不如说是试图每天都获得“即时满足”。复利神话,其实是一种反智的智力贩卖。为什么呢?因为要获取世俗上的成功,除了运气之外,你需要两个步骤:1.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复利神话过于强调第二点,让人忽略了第一点。还有那种“每年只要赚6%,十年能变10倍”的说法,除了教会你一点儿小学数学,实在是害死人。例如谈起定投,假如你在一件错误的东西上定投,做得再正确也没用。在捕鼠夹上雕花,你做得再极致也没用。如果你没有方向,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5
“种下树”的惊险一跃假如说种树是你说的这种“每天长一点点”,然后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那么这里的关键点不是每天长一点点,而是“种下树”这个“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这类决策,很难外包。这方面,投资和教育孩子也有点儿像,你应该做一名园丁,而不是木匠。在一个充满随机性的世界里,并不存在“设计和打造”的木匠。对未来的预测,和算命没什么区别。那些关于所谓周期预测的神话,当事人其实是像算命先生那样,提前说了很多模棱两可的预测。人们总能从中挑出偶尔对的只言片语。连一个不走的钟一天都能对上两次呢。“充满惊险一跃”的大决策,仍然只是一个“信念”而已。你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捍卫自己的观点。并且,你需要有一种这样的心态:种下树,享受这个过程,哪怕你本人不能亲身享受树荫。所以,厉害的人,本质上是个贝叶斯主义者。他们能够做到:1.随时在根据当前境况重新判断;.打出无记忆的牌;3.不介意自打嘴巴;4.勇于自我更新。他们绝非像驴子拉磨那样,以为只要坚持转圈儿就能每天进步。复利思维描述的理想化的滚雪球,在现实中经常会掉血。高手们需要一边“滚雪球”,一边“补血”。例如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蔚来汽车拿到政府投资。都是生死一线间的“补血”。为了拥抱大数定律,你需要长期在场,实现遍历性。英雄一直留在场上,大数定律发挥作用,财富因为遍历性中的概率优势、以及最大化的正期望值得以实现。这才是“长期主义”背后的道理。换句话说,他们一边滚雪球,一边不断往前面的雪道上撒雪。6
西西弗斯向上滚雪球那么,批驳复利思维,这是否定了“滚雪球”的存在吗?巴菲特不是靠滚雪球成为首富的吗?人生也许像是滚雪球,可惜不是顺着坡往下滚,而是像西西弗斯那样往山上滚雪球。而且,这雪球随时可能砸下来。所以,即使我们能够有足够耐心慢慢变富,慢慢成长,也不能令“变富”和“成长”因为“慢慢”而变得容易。忘掉复利神话吧。人类唯一可以什么都不干就增加的,只有年龄(也许还有体重)。人生就像逆水行舟。即使你只想做一个防守者,也要主动防守。复利神话,是对“躺赢”的另外一种包装。很不幸,这个世界并没有“躺赢”这回事。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复利式增长的传说,甚至包括那些巨无霸公司。然而,我们并不能以此逆向推导,得出脆弱的“因果关系”,去找成功者的秘籍,指望自己也能实现“十年十倍”的神话。说起因果,休谟否认“每一个事件都有原因”这一命题的必然性。那么,怎么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倒是可以从“可证伪性”来看这句话:菩萨畏因:1.别去做那些会炸掉的事情。.但是也别指望能找到并复制“成功者”的“因”。凡夫畏果:1.即使你种下了善因,而没有得到善果,甚至得到恶果,也要坦然接受。.那些没有杀死你的恶果,往往能帮助你更新自己的信念。作者:孤独大脑(lonelybrain),可能是最烧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