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论坛

首页 » 发展历史 » 问答 » 从他乡的童年看育儿揭秘印度人才在美碾
TUhjnbcbe - 2021/8/19 18:04:00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09/5686247.html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他乡的童年》被刷屏,深受网友们的喜爱。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综艺节目,它以纪录片的形式聚焦教育。

导演周轶君是一位国际新闻记者,同时也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与我们许多父母一样焦虑孩子的教育。她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与我们分享这一趟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这五个国家教育模式让我们大开眼界,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教育还是可以这个样子的。那么,这些国家的教育模式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呢?教育成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今天,我们把视角对准印度——

一个和中国一样是文明发源地、人口大国、近年工业及经济发展迅速并向西方输出众多人才和留学生的国家,一个在美国硅谷、世界强公司名闻遐迩的国家。虽是贫富差距大、秩序混乱、资源有限,但人才济济。

根据《财富》杂志,在世界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这些CEO他们几乎都出生于印度普通家庭,在印度完成了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业,才赴英美深造。印度人才在美碾压华裔,与其国家教育模式、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揭秘印度的教育秘密。

01印度式智慧——寻找替代方案,在解决过程中完善方案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随处可见车子逆行、插队、3车道变5车道,交通十分混乱。但这背后反映的是印度人"Jugaad"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大概意思就是寻找替代方案。

所以司机开车只找最短路线,在塞车时候找别的路线替代原有路线,尽管刚替代的路线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他们这种思维能力有时意味着牺牲规则,有时替代的方案解决了目前的问题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样的思维能力十分地有趣,而且不断增强了印度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家里的花洒坏了,他们就用铁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洒。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这一点就与我们十分地不同,我们很少会像印度人那样有问题先解决20%,一般是想到完美方案再去解决。

有时,我们要求孩子也如此,比如孩子提不动水,我们会直接教孩子提不动就叫爸爸妈妈,因为那是最便捷最完美的方案了,很少家长会说:"提不动你就自己想办法。"

寻找替代方案的思维模式,可以令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印度是因为资源匮乏,所以在标准方案行不通的时候,必须寻找替代方案。孩子年纪尚小,经验和力量也是贫乏的,这时候用"寻找替代方案"的思维模式还有利于孩子脑洞大开。

因此,有些时候在一些小事情上,比如孩子帮忙做家务遇到困难的时候、做手工遇到缺少材料的时候、没有别人家孩子一样玩具的时候等等,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想法真的很多也很有趣。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在规则内、安全范围内"寻找替代方案"。

02印度式课堂——没有标准答案和要求,施展孩子的个性和天性

在"寻找替代方案"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的影响下,印度学生就不太接受标准答案。

片段中,在一所大学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不断的和老师辩论,甚至是挑战老师,老师学生们都非常乐于这样的上课方式。

除了在大学课堂上,片段中的中小学课堂也是如此,让孩子辩论回答"网购和上街购物哪个好"的问题,也不会对孩子要求"乖乖坐着,不准动",他们觉得孩子动来动去、爱玩、哭闹、乱跑是孩子的天性。

但反观我们国家,即使写着参考答案大多数孩子也会觉得是标准答案,很少提出其他的想法。在课堂上,孩子们只能乖乖地坐着不许动不许讲话,多动的孩子就被当成"多动症"需要去治疗。像片段中一位中国男孩,在印度接受教育之前因为好动而不被老师认可,但在印度上学后他是被老师认可的,从而他开始施展自己的个性,表现出了乐高的天赋,变得开朗自信变得喜欢上学。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规定太多标准答案和标准要求。

比如孩子画画,我们觉得四不象也不要纠正孩子,孩子洗脸洗不干净也不要打击孩子直接帮孩子洗,孩子帮忙叠衣服时候边叠边玩也没有关系,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耐心等待孩子成长,让孩子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和天性。与此同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施展个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施展个性不等同于以自我为心中,任性妄为。

03印度式韧性——"穷折腾"的精神,在有限资源里开发无限创意,散发无穷正能量

"穷折腾"精神是"寻找替代方案"精神的孪生兄弟,这种精神带领印度人在有限的资源里开发无限的创意,还给许多人带来"福利",满满都是爱与正能量。

阿尔温德·库布塔是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的杰出工程师,他发现很多穷孩子没有玩具,便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废品中寻找材料制作玩具:

用吸管吹出音符、一张报纸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筒做的打气筒、吸管做的水泵、只剩一半的篮球做的数学模型、废光盘做的发电机……库布塔脑洞大开,创意无限。此外,他还拍摄许多创意小视频,放弃发明专利,让自己的书放到网站让大家免费下载,每天都有1万到1.2万的下载量,他给世界上很多孩子尤其是贫穷孩子带来希望和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给自己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孩子想吃的想喝的想玩的我们都尽量提供,然后告诉孩子这是爱。但实际上,孩子不明白目前自己所拥有的是来之不易的,对父母的爱感受也不深。

与其苦口婆心地告诉孩子钱不容易挣,不如让孩子自己体会制作一个玩具的难处,比如在孩子又要吵着买新玩具的时候,拒绝孩子然后带着孩子用身边的东西制作一个有趣的玩意。在第一次制作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索,也可以是家长先想好尝试一次再和孩子一起制作,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工具。

这些有趣的东西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比如制作冰箱贴、笔筒、收纳盒。与此同时,引导孩子"变废为宝"注重环保,或许做一些对家人、朋友有帮助的东西。

04印度式学习——自我组织的学习,借助网络让孩子爱上学习

"寻找替代方案"思维模式令印度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我们讨论、纠结是否要给孩子买电子产品的时候,片段中的印度人说:"为什么不呢?这是他们以后生活中都需要接触的,不如我们现在去引导他正确使用。"

所以有些学校在课堂上,大范围地使用网络、电子产品让孩子学习,不管是富裕的地区还是贫困的地区。

其中一个卡拉卡提贫困村,很多孩子连鞋袜都没有。但在苏卡塔教授帮助下,这个村有了电脑,并建立起了"云中学校"。苏卡塔教授说,如果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未来他们会严重落后。

但是有电脑没有老师没有课程行吗?令人惊奇的是,孩子们开始了自我学习。首先他们会自己发现搜索网站,他们可能会输入问题,可是看不懂英文,所以他们得学习怎么读英文。不是单独学,而是在一个小组里学。在"云中学校",学生学会了读英文,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他们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常常会害怕孩子沉迷于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世界中,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一直让孩子躲避这些产品,并不能完全阻止孩子。所以当孩子想玩手机的时候,不要不给也不要直接扔给孩子玩,而是在一旁和孩子一起使用手机,让孩子自己搜索,遇到不会读的的字就教孩子再去搜索学习,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与此同时,像印度家长一样,当孩子沉迷互联网的时候,就带孩子出去外面走走,平衡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两者的关系。

这其实就是让孩子主动去学习的办法之一,有时让孩子一直学习禁止孩子玩耍不一定能让孩子全心投入学习,但如果我们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孩子的学习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了。除了上面这个办法,有时还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当需要购买画画工具时候让孩子算数结账,当需要找画画书籍的时候让孩子自己看文字挑选等等。

虽然这部关于印度的纪录片不是全面地报告印度教育的现状,虽然印度教育整体教育水平依旧有许多问题,但印度的思维方式、教育亮点的确打造了许多人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当然,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时候,要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不可照搬照套。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他乡的童年看育儿揭秘印度人才在美碾